栲树溯源

2016年10月17日   

【栲树的名称】
格氏栲,英文名Castanopsis Kawakamii,壳斗科栲属。此树又名青钩栲、赤枝栲,在广东人称吊皮锥,在海南叫蓑衣栲,台湾人谓其赤栲, 而在三明一带俗名为“红柯”。
那么为何称之为“格氏栲”呢?据查考,二十世纪30年代,英国有位名叫格瑞米的植物学家到我国华南地区考察,首先采集到这个树种的标本。根据国际植物学命名的惯例,该树种于是定名为“格氏栲”。

【栲树的分布】
格氏栲系濒危珍稀树种,被列为国家三级重点保护树种,自然分布范围狹窄。除三元区外,在我国其他地区仅报道过有小面积的混交林,目前已知仅零星分布于福建、江西、广东和广西,台湾省中部地带的玉山及其附近的日月潭、嘉义、南投、台中与太平山等地也有少量成林。另外,巴西等国也存有格氏栲森林,但尚未发现面积与纯度超过三元格氏栲森林的。

【栲树的外观】
三元区格氏栲保护区内的栲树大多树龄较长,约在150年以上,因此树形高大挺拔。自下而上观之,树根呈板状向四周延伸;树干或独枝粗壮挺直;或众多旁枝、分枝并肩耸立;树皮为灰褐色,有的纵裂长条形,有的浅裂鳞片状;树冠枝繁叶茂、绿荫如盖。站在树下,只觉栲树高耸入云、参天蔽日,气势恢宏。


【栲树的生长】

格氏栲适合生长在肥沃、深厚、湿润的微酸性土壤,生长旺盛期可持续百年以上。栲树喜光,幼苗需适当遮阴,萌芽力强,伐根可萌生成树。幼树根系发达,二年生苗,主根长可达2m,以后逐渐被侧根代替。树干圆直,树心为红色。树皮有块状、条状等不同剥裂方式,老皮易脱落。一年生枝条、嫩叶红褐色、老叶碧绿、有光泽。格氏栲可雌雄同株而异花,柔荑散花序。花期在3月中、下旬,先是嫩绿,继而粉绿、淡黄终至金黄。果冬至前后成熟,壳斗具刺,内藏坚果,类似板栗。栲树作为常绿阔叶大乔木,在适宜的气候、土壤等条件下,可长至40米左右、胸径150厘米以上。据不完全统计,在人工种植情况下,17年的栲树平均胸径17.4厘米、平均树高I3.4米,而最大的胸径可达28厘米、树高超过17米,是适合在我国亚热带地区推广速生珍贵用材树种之一。


【栲树的用途】

栲树主干通直圆满,木材纹理直至斜,边材灰褐色、性韧,心材红褐色、艳丽,材质坚硬且极耐湿耐腐,属一类商品材,可作船舶、桥梁等建筑用材。

栲树的壳斗和树皮可制栲胶,作为工业原料。栲果富含淀粉,香甜可口,有“小板栗”之称,可生食或炒食,也可酿酒。

栲树适应性强,生长快,用途广。作为常绿乔木,是很好的绿化兼生态树种,可对其进行良种选育、遗传改良等研究,使之成为用材和城市绿化的优良树种,对丰富造林、调整林产品结构、改善林地生态环境等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。


【栲林的形成】
三明格氏栲森林的形成历经数百年的沧桑历史。据查考并推测,在400-500年之前,此山林还是人工经营的毛竹与阔叶树的混交林。三元是福建著名“八大干'之一笋干的主产区,当时林农为了加工笋干,需要砍伐阔叶树作为烘烤燃料,而格氏栲烧制的木炭燃烧值高,熏烤出的笋干质量特别好,所以林农将毛竹与格氏栲视为重点种植的树种来一同经营管理。后该区因战乱与瘟疫而人口锐减,毛竹林逐渐荒芜,由此
格氏栲大量繁生且生长迅速,在高度上超过了毛竹。庞大的栲林树冠覆盖下,喜光的毛竹失去了生存所必需的光环境,无法再出笋繁殖,毛竹林渐渐就被栲林取代。